由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南瑞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武汉南瑞”)承担的卡麦换流站首台500千伏站用变压器长时感应耐压带局部放电测量顺利结束,三相局部放电量均小于100pC,符合国家电网十八项反措要求,标志着本次试验圆满完成。
金上—湖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是我国“西电东送”的重要战略项目,起于四川,是目前世界上海拔很高的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
此次500千伏站用变压器特殊交接试验主要包括交流耐压及局部放电试验等关键项目。为确保试验顺利完成,在试验前夕,武汉南瑞变电技术服务班组作为试验方与业主项目部、监理、施工单位等多方紧密合作,对试验所需的各项设备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排查与调试,确保每一环节都符合很高标准。试验期间,班组成员们严格按照技术规范与标准执行每一步操作,对试验电压的逐步递增、局部放电量的实时监测等关键步骤进行精准调控。凭借深厚的专业功底与丰富的实战经验,武汉南瑞成功捕捉并妥善处理试验中出现的每一个细微问题,确保了试验的平稳推进与圆满成功。

一、产品概述(WBJZ-2000电力建设新产品“发电机阻抗试验仪”重量轻,简便实用)
发电机转子绕组匝间短路是电力系统中常见的故障。当此类故障发生时,转子电流增大,绕组温度升高,限制发电机的出力,严重时会影响发电机的正常运行。匝间短路通常通过测量发电机转子绕组的交流阻抗和功率损耗来判别。传统的测量方法是采用多个测试仪器仪表,在现场组装后进行测量。这种需要很多测试仪器仪表组建测量系统的方法存在试验设备笨重、费时费力、整理数据繁琐、测量准确度不高等缺点。
随着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微处理器和算法不断涌现,据此我们研制了基于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的发电机转子交流阻抗测试仪。该仪器以数字信号处理系统为硬件平台,充分发挥了数字信号处理器的计算能力,使得仪器的计算速度和计算精度得到大大提高,为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了保障。
二、功能特点(WBJZ-2000电力建设新产品“发电机阻抗试验仪”重量轻,简便实用)
全自动(手动)采集、测量、显示、存储、打印所有测量参数和交流阻抗特性曲线;
实时显示测量数据和交流阻抗特性曲线,方便存储和打印;
采用320×240大屏幕液晶显示器,中文菜单提示,操作简便;
内置大容量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存储200组测量数据及曲线;
内置高精度实时时钟功能:可进行日期及时间校准;
自带高速微型热敏打印机:可打印测量及历史数据;
兼做单相变压器的空载、短路试验和电压(流)互感器、消弧线圈的伏安特性试验;
具有完善的过压、过流保护功能,其中过压过流保护值根据试验参数的设置情况自动调整,既简便又能保证被试设备的保障。
三、技术参数(WBJZ-2000电力建设新产品“发电机阻抗试验仪”重量轻,简便实用)
测量范围
阻抗:0~999.9Ω
电压:0~600V
电流:0~120A
功率:0~72kW
频率:45~65Hz
准 确 度、阻抗、电压、电流、频率:0.2级
功率:0.5级
外形尺寸 345mm×295mm×175mm
仪器重量 5kg
四、使用条件(WBJZ-2000电力建设新产品“发电机阻抗试验仪”重量轻,简便实用)
环境温度 -10℃~50℃
环境湿度 ≤85%RH
工作电源 AC220V±10%
电源频率 50±1Hz
五、面板介绍(WBJZ-2000电力建设新产品“发电机阻抗试验仪”重量轻,简便实用)
1.电源输入:测试回路的输入接线柱,连接试验调压器的输出端;
2.电流输出:测试回路的电流测量接线柱,范围0~120A;
3.电压输入:测试回路的电压测量接线柱,范围0~600V;
4.电源开关:仪器的电源开关及保险;
5.接 地 柱:仪器可靠接地专用;
6.液 晶 屏:用于显示各种数据和曲线;
7.键 盘:用于各种功能的操作及参数设置;
8.打 印 机:用于快速打印各种数据和曲线;
9.蜂 鸣 器:用于超限、过压和过流等报警;
10.RS-232:用于仪器和PC机之间的数据通讯(用作升级方案)。
11.USB接口:用于大容量外部移动存储(用作升级方案)。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人类社会快速迈入人工智能时代。当人工智能技术为千行百业深度赋能,既有的工作模式、生产流程、劳动效率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广泛应用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快速重构行业生态,劳动力市场首当其冲受到波及。一方面,重复性、机械性的大量劳动岗位可能很快被人工智能技术替代;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应用于不同的生产场景后,将催生大量新兴的劳动岗位。在新一轮技术变革中,劳动者既面临“机器换人”的生存焦虑,也迎来“人机共生”的进化机遇。在人工智能时代,劳动如何被定义,劳动价值怎样得到彰显,成为全社会每个劳动者的必答题。
以电力行业为例,虽然它并不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但却具有广泛的战略性高价值应用场景需求,迫切需要数字化和人工智能、先进通信网络等前沿技术。当前,在电力系统中,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贯穿于发电、输电、配电和用电等各个环节。在巡检工作中,国家电网目前通过投入近4万台无人机,配合人工智能线路缺陷识别技术,年智能巡检杆塔1000万基,减少人工登塔次数40%,巡视效率提升2倍以上;在运维工作中,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已迭代研发至第四代,不停电智能作业超过8.7万次;在客服工作中,95598智能客服智能问答回复率超90%,累计服务超2.7亿次……人工智能技术正与电网关键业务高速融合。各地供电企业积极作为,以人机协作、算电协同为主题的学习、培训、竞赛层出不穷,“人工智能+专业”协同更新机制正在为电网新质生产力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人工智能时代来临,不仅要求劳动者了解和熟悉人工智能技术,更需要观念迭代升级,从“工具使用者”向“规则设计者”角色转变。在传统工业时代,劳动者只需熟练操作工具,完成既定作业流程即可创造价值,而在人工智能时代,劳动者必须主动跨越技术鸿沟,成为“懂数据、会建模、能纠偏”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满足时代发展所需。在新的时代,工匠精神也被赋予新的内涵,“精益求精”“追求很好”“协同共进”等特质进一步凸显。技术的进步为劳动者施展个人创造力、执行力扩大了边界,让劳动者的主体性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劳动已不仅是人们生存的手段,更成为自我超越的途径。
当前,人工智能正广泛融入全社会的劳动教育中。可以预见,当新一代劳动者成长起来后,他们将成为驾驭智能工具的更新主体、人机边界的规则制定者、新型劳动价值的创造者。他们将在新一轮技术浪潮中以实际行动诠释新的工匠精神,凭借创造、协同、互助重新定义劳动的价值。
在这场人机共舞的进化之旅中,唯有主动拥抱变革、持续重塑自我、秉承工匠精神的劳动者,才能在技术洪流中锚定价值坐标,唱响属于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之歌。
扬州万宝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